2007年10月6日 星期六

田調:殺豬的事






  只要聽到殺豬,八成所有山里部落的人,都可以分到新鮮的豬肉。德屋達人(Duda)就是這樣的慷慨大方,只要有好東西,一定很願意與人分享。拿到肉之後,只要把肉切塊煮湯,加一些生薑,它就是德屋達人的極品食物,白飯淋上新鮮肉湯汁,其美味勝過時下的「蓋飯」,如果你曾有此經驗,那口齒留香的滋味定會令你回味無窮。
  從小家裡也養豬,依稀仍記得,當時的部落幾乎都飼養豬仔。「豬仔」在部落中的舉凡慶典、結婚、生子,它是不可缺少的,因當時經濟狀況都不佳,不可能隨時可以買到豬仔應景,所以當時家家戶戶都飼養豬仔已備無患。
  以前養豬,不需要飼料,都以地瓜、木瓜、木薯、地瓜葉等混著煮熟來餵食,有時為了讓豬長得更結實,會加上米糠拌著豬食。每一天,家中的小孩就必須負責料理好這些豬仔,甚至清洗豬舍,父母親下午下工後,第一件事就是去豬舍看看,這些豬仔有沒有被好好的照顧,若沒有,負責今天養豬的那孩子,今晚肯定沒飯吃,可見當時,豬與人的價值是同等的。
  如果要調查部落四十歲以上的居民,是否曾有養豬經驗,有一個方法比科學還要準確,就是請他伸出食指,你可以從他食指上數一條又一條的刀痕,因為那些記號都是在剁地瓜葉時,不小心被刀割,條條的刀痕,記錄著養豬的艱辛,也訴說著那個年代的艱困。
  豬仔長大了,不是變賣換了現金,就是暫借給別人,等自己需要時,對方再回同樣重量的豬仔(不用利息喔!^^)
  殺豬絕對是一門學問,早期工具不發達,從抓豬、殺豬,到結束,都是人工一貫作業。
(1)進到豬舍把豬抓出來,四隻腳綁好。(2)把豬固定在臼上,有個高度,容易使豬體內的血流出。抽出番刀,往其咽喉處刺一刀,(這時就要看功夫,功夫好的一刀就斃命,不好的,可能要刺上好幾次才會斷氣)(3)架兩根粗木材,將豬擺上,下面用竹子、稻草等大火來燒(去豬毛)(4)開始解剖;解剖的方法依個人習慣不同。   a.首先將豬頭切斷,另將皮與骨頭分類,其中豬舌是大人們的最愛,他們會先將他取出,或烤或煮,豬舌都先進了工作人員的肚腹...   b.把豬腹朝上,小心的在它肚子上劃一刀,避免割到腸子而流出異物,取出內臟    後,清洗內臟是婦女的工作。   c.開始去皮分類,切成小塊,切的大小都得按照部落的規矩(可能是約定成俗),分類成大骨、瘦肉、排骨、帶皮的肥肉、內臟。   d.按著數量,一個一個的把豬肉分好 ,誰都不可多得。
  以前住家前庭,沒有用水泥鋪平,都是泥巴地,也買不起帆布,殺豬的時候,地上先鋪上一層一層的香蕉葉,防止豬肉沾到不乾淨的泥巴,更重要的是,結束後容易收拾,而且非常乾淨,也很符合環保。

沒有留言: